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名.聲

因為這陣子很忙的關係,這本書我前前後後花了將近兩個月才看完它。原本看完之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因為時間實在太零碎了,讀進去的內容無法整合,自然沒有什麼太深刻的感受。
不過我認為這是一本讀完之後需要細細思考的書,看來似乎沒有什麼關係的短篇,在看完整本書之後才發現其中的奧妙,同樣的事情在不同背景跟個性的人身上卻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我自認是一個交友圈分得還算清楚的人,看完這本書,讓自己的思路沉澱了一兩週之後,才開始深刻地體會到現在的社會的確就是這麼複雜。
現在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像書裡這樣,透過網路、手機或是其他方式,編織出一面屬於自己的社交網,而且還比書中所呈現的更加複雜難解。但有趣的是在這之中我們並不會搞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就像一個居高臨下的統治者,站在制高點,悠遊自在地操控屬於自己的那張網。

2010年9月4日 星期六

有頂天家族

對我來說,一本書最能引起我閱讀欲望的,首先是角色,再來是故事背景,最後可能才是劇情。當然這三者是一本書的基本架構,之間必定會互相影響,甚至是一體的,但我認為有趣的角色會讓我在看這本書時,更容易進入作者所構思的世界裡。
看了三本森見的作品,故事場景幾乎都是在京都(或大阪),相對於《春宵苦短》和《四疊半》這種好像非得體會一下那裡的校園生活才可以更身歷其境的設定,我反而很快就沈浸在《有頂天家族》那充滿貍毛的世界。
原因有三個,第一是狸貓好萌,第二是狸貓好萌,第三是狸貓超萌。(喂)尤其是作者在描述他們的喜怒哀樂時老是喜歡用狸貓的舉動來形容,看得我忍不住在床上跟他們一起翻滾(?),好像稍微能理解什麼叫做「因為愛牠所以才想吃掉牠」了(咦)

當然除了角色是狸貓這種犯規的設定讓我招架不住以外,這本書的劇情也非常對我胃口。該怎麼說呢……雖然我很討厭家族間的惡鬥,不過大家一起共同對抗敵人這種劇情倒是一直都能讓我看得熱血沸騰。

2010年8月6日 星期五

隔離島

開始工作之後明明也沒多累但回家就整個懶掉……要不是目前我連自己的辦公桌都沒有,就可以利用上班的空閒時間把該做的事情做一做了。
一開始是在學校附近的早餐店看見這電影的海報,後來因為打折小稜又推薦,所以就買了。原本以為是驚悚小說,而且真的會有開腦改造等等獵奇的描寫,結果……我覺得我像在看心理小說(爆)不過這本好像原本就是心理小說喔,只是我一開始沒仔細研究而已。
另外買來發現封面是電影版,當然裡面還有一個原本的封面,相較起來我是比較喜歡原版的啦。
因為不知道是這種題材的小說,以前也沒看過同作者的作品,但是我發現我其實不討厭,雖然沒有開腦的劇情有點可惜(你真的很喜歡獵奇耶)但是結局我也看得很過癮,也很佩服作者的巧思。

2010年7月20日 星期二

少年島崎不思議事件簿

「因為要替最糟的情況做好心理準備,所以會習慣性的負面思考」──這句話幾乎從以前到現在就一直是我的思考基準,原本以為這麼孬(爆)的思考方式應該沒幾個人跟我一樣,沒想到能夠在這本書裡看到,當下真的是印象非常深刻。
跟書名裡的島崎相比,這本書真正的主角「我」可以說是非常的平凡,就像我們在國中時代時一樣,好像脫離了小孩的年齡,但卻又算不上是大人。努力的想要表現自己,但卻又常常搞砸。
不過這也就是青春,不論是怎麼樣的人,都必須經過這一段歷程,必須跨過這一段尷尬的時期,才能夠變得更成熟(也或許變得更世故)。
也因為這樣,對大人們來說,小孩子/年輕人的作法總是直接又毫不掩飾,講難聽點就是不懂得收手,有些事情可以不用再深探下去,這是大人們的處事方針。想想幾年前的我似乎也是這樣,只要抓住了所謂的正道就不斷地鑽進去,不滿意不罷手。現在或許還有一點那所謂「中二」的影子在,但也瞭解到什麼叫做適時的放手,畢竟不再是學生的我,也已經沒有這麼多的時間可以去計較那些雞毛蒜皮的小事。
這是很現實的,與其多管閒事,不如把時間用在自己身上,自私,卻又相對務實的大人。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四疊半宿舍,青春迷走

趁搬家+回老家休息的這段時間慢慢把這本書看完了,我覺得幸好我是這樣慢慢看完的,不然這種類似涼宮二期的鬼打牆劇情叫我一口氣看完我大概會覺得很厭煩吧。但是在同樣的過程中尋找細微的(其實應該算非常明顯)差異也是種樂趣,跟我喜歡在搞笑動畫裡尋找其他作品梗的意思是一樣。

如同我在上面一段所說的,這本書裡的四個故事劇情基本上都是大同小異,主角跟春宵苦短裡的主角一樣都是有點沒用又邋遢的京大生,在心情不好的時候看這本會有種自己在看人間失格想安慰自己的感覺……(爆)
但不一樣的一點是人間失格裡的內容常常被其他作品引用,而四疊半則是改編惡搞許多作品的設定和內文,像很有名的「雨ニモマケズ」裡作者東奔西跑幫助他人的善行,在四疊半變成了男主角四處妨礙他人戀愛的惡行,真慶幸我大學時有修過這些課程,讀起來歡樂度也加倍啊!(當然沒讀過原著的人光看內文也很有趣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