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8日 星期日

名.聲

因為這陣子很忙的關係,這本書我前前後後花了將近兩個月才看完它。原本看完之後並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因為時間實在太零碎了,讀進去的內容無法整合,自然沒有什麼太深刻的感受。
不過我認為這是一本讀完之後需要細細思考的書,看來似乎沒有什麼關係的短篇,在看完整本書之後才發現其中的奧妙,同樣的事情在不同背景跟個性的人身上卻是完全不同的處理方式。

我自認是一個交友圈分得還算清楚的人,看完這本書,讓自己的思路沉澱了一兩週之後,才開始深刻地體會到現在的社會的確就是這麼複雜。
現在世界上的每個人,都像書裡這樣,透過網路、手機或是其他方式,編織出一面屬於自己的社交網,而且還比書中所呈現的更加複雜難解。但有趣的是在這之中我們並不會搞錯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我們就像一個居高臨下的統治者,站在制高點,悠遊自在地操控屬於自己的那張網。

其實我覺得這種雙重角色的生活並不輕鬆,也不是個好現象,作者刻意地將短篇裡出現的角色都綁在一起,但我們不能對這一笑置之,認為這種事情不會發生在現實中,因為這個世界就是這麼地狹窄,不用別人刻意去操縱,你自然而然就會發現你和很多人綁在一起,喜歡的或是不喜歡的,統統都這樣。
就像《我的謊言生死錄》,我們當然不會真的像主角一樣,需要去捏造許多事情來掩蓋自己其實有另一個家庭的事實。但隱藏自己的另一面/另一種性格,就某種層面上來看不也是一種謊言嗎?

另外讓我覺得蠻深刻的幾篇,應該就是圍繞在大作家里奧身邊的人/角色。我也曾經把自己身邊的朋友寫進故事裡,就像小稜說的,她可以從我寫的故事中知道我是怎麼看這些朋友,某種程度上來說這也是一種自我表白,我很難去詳細說明我對一個朋友的感覺是怎樣,但透過故事,我卻可以潛移默化地將我眼中的朋友描述出來。
但有人喜歡被寫,當然也有人討厭被寫。同樣一招用久了,以後就會有人不斷地追問你,某某角色是不是就是某某朋友,老實說還挺厭煩的(笑)

至於《羅莎莉要尋死》這篇,我覺得這是這本書最有趣的一篇。故事過程中不斷穿插主角和作家討價還價(笑)的畫面,我必須說我對這種後設風格完全沒有抵抗力,從筒井的作品開始就這樣。到最後主角逆轉(?)成功,作家妥協,故事變成了Happy Ending,但作家卻認為這是一個失敗作,對喜歡重口味(黑暗系?)的讀者來說這也是一篇難看的作品。
但我認為這篇作品也能讓我們去思考,是否一定要扭曲歪斜才是王道,是不是一定要讓角色死亡才能創造出高潮,重口味有重口味的堅持,不過偶而從書中角色的角度去想想,聽聽他們對於自己領便當的看法,我覺得也蠻有趣的。

再來,對於《一篇網路論壇貼文》,我覺得我非常能體會那種網路中毒的感覺(大笑)好像沉迷網路的人真的都會像這樣子,給人一種瘋狂又不切實際的印象。尤其是主角所使用的網路用語、跳躍式的語句和前後沒有連貫的思考模式,相當精準地抓到了很多網路族群所表現出來的特質。

不知不覺寫了這麼多,其實原本只打算寫個概括性的感想而已。我覺得這的確是一本值得大家細細品味的一本書,作者直接又尖銳地指出許多現在社會中出現的可笑現象,簡潔迅速但有點神經質(笑)的敘述手法讓人感受到閱讀的快感。
看完這本書可以試著思考一下,當現實與非現實社會的重要性已經不分軒輊時,到底哪一邊才是真正的我們?哪一邊的我才是最真實的我?

0 意見:

張貼留言

感謝您看完這篇文章,也歡迎留下任何意見,為避免造成管理者及其他來訪者困擾,留言時請注意禮貌及口氣,送出前多想三秒鐘,可避免不必要的不愉快,謝謝。